"Guo Meimei Incident: A tragedy caused by a beautiful woman flaunting her wealth
2023-07-07Admiration for foreign brands: Chinese people's bone-deep inferiority complex
2023-07-0711歲,當許多中國的孩子還在媽媽身邊撒嬌時,他已孤身一人背上行囊到中國來留學。17歲,當許多中國孩子沉浸遊戲、逛街中時,他就已經憑自己的實力創辦了中國關愛基金會,並把第一批募集到的基金用於救助殘疾兒童,讓他們有更好的生存環境。這個人來自美國,名字叫麥修。
在北京市雙井橋西有一座大廈,裡面有個「關愛之家」,那裡住著來自全國各地福利院的50多名兒童。這天這些兒童剛剛從午睡中醒來,中央空調徐徐地吹著冷氣,一室溫涼。一名唇齶裂兒童,在保姆的幫助下,踉踉蹌蹌跑向一個外國小夥子。小夥子一步上前把她高高抱起,親親她稚嫩的臉頰。「這是我的責任」,小夥子說。
這小夥子就是來自美國的富二代,中國關愛基金的創始人兼總裁麥修(Matthew.A.Dalio),last year26歲。從2000年開始至今,他所成立的中國關愛基金會已經救助了千餘名中國孤殘兒童。
有思想的富二代
麥修家境很富裕。他父親,雷蒙德-戴立歐(Raymond· Dalio)是美國的一位成功的風險投資金融家,擁有一家管理800億美元的龐大基金,個人資產估計超過了40億美元。即便在美國最富裕的康涅狄格州格林尼治州,他也算得上是最有錢的居民之一。這龐大的財富完全是由麥修父親白手起家,一手一腳打拚回來的。麥修的母親出身顯赫,紐約最初的鐵路就是由她的家族出資修建的。紐約著名的范德比爾特(Vanderbilt)街道,至今仍沿用著這個家族的名字。
與許多過著驕奢生活的富二代不一樣,麥修的父母從不放縱孩子。他們總是給予適當的關懷和培養,讓麥修養成堅強獨立的性格。父親對他的影響很大:從一個窮孩子出身變成億萬富翁的麥修父親,與許多富豪一樣,有著自己的慈善基金會,並以此展開各項慈善活動。所以,自小麥修就有著幫助世界的想法。他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從小到大,創業和幫助世界,是我的兩個核心價值」。他也繼承了他父親的企業家精神和愛心,在16歲那年,他就在康涅狄格州格林尼治州成立了中國關愛基金會。
與中國的緣分早註定
麥修似乎與中國很有緣份。早在他3歲的時候,他就已經隨同父親來過中國上海。而11歲時,當許多中國孩子還在媽媽身邊撒嬌時,他就已孤身一人背上行囊到北京來留學。在中國,他也沒有得到特別的待遇,過著和普通中國孩子一樣的生活。
當時,他進入了北京史家衚衕小學讀書,成為年齡最小的外國留學生。由於語言不通,生活習慣也有很大差異,麥修很不適應中國小學的生活。
剛來時,他總是被同學裡三層外三層地圍觀,使他覺得自己好像是動物園裡新來的一隻動物。上課時,他除了數學課的一些數字和符號還能認識外,其他一概聽不懂。但在校長、老師和照顧他生活的顧澤清女士一家的幫助下,再加上麥修本人的大度、禮讓、努力、刻苦,他很快就和中國的小朋友愉快相處了。令麥修印象最深的是,當年聖誕節時,深處異鄉的異常想家,他尋便了整個北京,最後才找到一棵矮小、掛著彩燈的聖誕樹,小麥修自是萬分難過。但意想不到的是,回家後竟然在他的party上出現了老師、同學和小朋友們,小麥修高興瘋了。後來他很得意地介紹,「我很快就從一隻動物變成受全校同學歡迎的活躍分子,結交了許多好朋友。」
一年後,當麥修從史家衚衕小學畢業準備返回美國上中學時,學校特地為他舉行了盛大歡送會。麥修發表中文演講,他說道:「我回到美國後,如果有人問我最喜歡中國什麼。我會一千遍一萬遍地告訴他們,我最喜歡中國人。我這一生都會為加強中美友誼而奮鬥不息。」
一年的留學生活雖然短暫,卻給麥修留下了深刻印象。和小朋友們從陌生到打成一片,上課時從只能看懂數字、符號到說得出一口京片子,從最初的思鄉到離開中國是依依不捨。他說,「是中國人的善良和樂於助人打動了我,我一定得做點什麼回報中國。」這成了他的心愿。回美國後,他仍然時常關注著中國,和中國朋友從沒有斷過聯繫,平時有時間,他就會把自己在中國拍攝的照片拿出來回味一番,還把它們介紹給美國的朋友看,讓更多的美國人了解中國。寒暑假時,當其他同學都到世界各地旅遊去了,可是麥修卻選擇來中國,就像嫁出去的女兒一樣「常回家看看」。
心系華夏殘疾兒童
16歲,也就是麥修高中畢業那年,他偶然得知自己的一些忘年交收養了中國的孤兒。有中國情結的他很有感觸,時常去關注這些孩子,也開始思索著是不是可以讓更多的美國人收養救助更多的中國孤兒。當年暑假,他再次來到進行考察,發現大部分美國人到中國孤兒院領養孩子時,只挑選健康的孩子,而北京有90%的孤兒為殘疾孤兒,天津則高達95%。後來,麥修有機會來到天津福利院參觀時,看到孩子們用陌生的眼光打量他,麥修不由自主地蹲下高大身軀,攬過3個殘疾孤兒。麥修說,「那一刻,我感覺到,我不能拒絕幫助他們。」這堅定了他成立基金會幫助中國孤殘兒童的決心。
父母十分支持他的想法,在他們的幫助下,麥修註冊成立了中國關愛基金會,這一年麥修16歲。在不影響自己上課、讀書的情況下,麥修利用一切機會,開展了緊張的募捐活動。儘管在美國成立一個基金會並不難,但募集善款並不是很容易的。基金會還沒成立時,他拿著各種證明材料包括報道過他創建中國關愛基金會的中國報紙,找了很多認識並相信他的人募集善款。他還時常在美國的咖啡館去找那些美國人募捐,說服他們去幫助那些中國的孤殘兒童。他說:「你能想像,當一個16歲的孩子站在你面前,對你說『給我錢好嗎?』」作為一個孩子,卻試圖去幫助另一個國度的孩子。這感動了很多美國人,他們紛紛為中國的殘疾兒童捐款。隨後,關注麥修的媒體越來越多,知名的《人物》雜誌,甚至連著名的奧普拉脫口秀也來找他。「我們中間的英雄」,是媒體賦予麥修的稱號之一。他的善舉打動了更多的美國人,捐款人遍及美國21個州。他將這些募捐到的善款全部用於幫助中國孤殘兒童找到寄養家庭。
由於兩國制度不一樣,麥修在中國北京的慈善工程開展並不是十分順利。麥修堅持要認真細緻地搞好策劃,一定要嚴格保證善款切實用在殘疾孤兒身上,並一定保證用好。而最初的合作單位,卻因為這善款不多,而不願意太費氣力。結果合作沒有成功。幾經周折後,麥修在他父親的朋友、美籍華人唐賢可的幫助下他們找到了中華慈善總會,並在范寶俊會長的直接幫助下,與天津市兒童福利院開始了愉快而成功的合作。此後,麥修在學習之餘,便專註於慈善工作。作為慈善機構一名年輕的負責人,他要打理的事不少。在美國,對於非營利性慈善機構有著一套嚴格的管理規程。而由於中美文化上的差異,有時會造成工作中的誤會。在各種關係的協調處理中,麥修鍊就了超過其年齡的成熟與沉穩。麥修說:「我們要向捐款人彙報每一筆開支的去向和用途。做好慈善工作,除了愛心,規則很重要。」
一塊紙尿布也要接受審計
伴隨著中國關愛基金會的成長,年輕的麥修也逐漸成長,他走入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完成著自己專業上的積累。
最近,郭美美事件引發了大眾對中國紅十字會的質疑。從大洋彼岸而來的麥修卻不知道郭美美是誰,也完全不能理解這一場風波。他告訴記者,目前中國關愛基金會的行政開支全部由董事會支付,而不是從捐款中扣除。對於任何組織而言,每收到、花銷一筆錢,都應該非常清楚:它最終去向哪裡。在中國,關愛基金會專門雇請了位審計人員,審計內容詳細到為孩子們購買的每一塊紙尿布的花銷;同時,在美國,同樣雇請了審計師進行審計,將會對在中國審計過的財務數據進行再一次核准。每筆花銷只要超過一百元人民幣,審計師就必須依據發票,進行嚴格的審計,而在美國的這位審計師,也同樣會接受另一層監督。層層審計追蹤著中國關愛基金會的每一分善款去向,而所有這些財務數據,都可以被查到。「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麥修表示。
即將畢業的麥修,壓根沒有想過憑藉著億萬富豪的父親的實力為自己鋪路。「我不想做什麼首富,我想幫助更多的人,對我個人而言,餘生肯定與慈善事業緊密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