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のお金の行方
2023-07-07温家宝首相が2010年の中国経済について10の重要数字を発表
2023-07-07
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本刊名誉社长万伯翱向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赠送他的最新作品《五十春秋》
文/黄馨辉 王璞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众所周知,这是《三国演义》中的篇首词,用来描绘三国中英雄凫雄们在经历了风起云涌的人生变幻之后逐渐归于平淡的一种淡如微风的人生境界,此刻用来描绘万伯翱与他的《元戎百姓共垂竿》之垂钓情结一点也不为过,正如我国著名书画教授范曾老先生所题,“钓雨担云兴未阑,元戎百姓共垂竿。沙场战伐缚龙手,独挽长虹水上看”,在悠闲垂钓中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与民同乐之时同样不经意的流露出一种将帅情怀,其二者具有同曲异工之寓意。
在2007年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本刊名誉社长、著名体育散文作家、《元戎百姓共垂竿》作者、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万伯翱先生携这一部视角独特、蕴含丰富的佳作,在春节前来到深圳,向他充满感情的深圳市民解放军官赠送他的佳作。
这次签名赠书仪式由市文联和市作协主办,市委宣传部鼎力支持,深圳市铁之旅广告有限公司承办,在深圳市市民中心召开,原深圳市委老书记李灏,宣传部副部长段亚兵,作协主席彭名燕等出席参加了这次签名赠书活动。
万伯翱先生的《元戎百姓共垂竿》里面的文章以写威仪赫赫、令敌人闻名丧胆的将军、元帅和共和国主席闲暇垂钓的故事为主,也兼写布衣平民垂竿之乐。看书名表面意在描绘钓鱼文化,待读者潜心深入阅读,才蓦然发现,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借垂钓小情景颂念开国领袖、元勋,同时也解读了垂钓的洒脱、高雅,以及陶治性情的魅力和沟通官民的亲和力。
想当年,一个个开国元勋、立国栋梁,金戈铁马、横扫千军感天地泣鬼神,经天纬地,治国安邦,在风云沧桑中彪炳青史,这一切都已经由政治家、历史家们、文艺家们铭刻在中国革命的丰碑上,抒写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
然而,这些国家领袖和将帅们在紧张的国务、军务活动之余或离休之后水边垂纶的动人故事,却是鲜为人知。作者万伯翱酷爱垂钓文化,他平时特别留意收集关于这些领袖们的业余生活题材,日积月累,荟萃生发,挥笔成文,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深的怀念和敬仰,简洁的文字中常常能烘托出伟人将帅们可敬可爱的身影,读来生趣盎然。
作者以独出心裁的眼光收集伟人业余悠闲生活资料,将其这汇集成文,成为文学作品中独树一帜的体育散文,苏叔阳教授先生称之为——开了中国体育散文中“钓鱼文学”之先河。佳作的成文除了因为作者自身热爱体育运动、爱好文学热心关注周边生活之外,跟作者自身的特殊身份与经历分不开。
出身于高干家庭的万伯翱在家排行老大,父亲万里是时任北京市第一副市长、市委书记处书记,后官至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正是这种特殊的身份,让他得以能够近距离的靠近这些开国元帅们,并能深入了解他们的业余休闲活动。另外,作者在文革年代十年下乡当农民的特殊经历,让他逐渐的养成了一种“静观人生风云变幻,只顾独钓寒江一雪”的禅宗心境,或许这才是作者“从小处写伟人,闲笔寓大意”气魄由来之源泉。
宝剑锋从磨励出
认识万伯翱的老一辈领导们都知道,小时候的万伯翱淘气而且霸道,是有名的捣蛋大王。想打人就打人,想骂人就骂人,据他自我调侃说是遗传了父母游击队出身的作风。当时学校校长,卓琳阿姨(邓小平夫人)对他记忆尤为深刻,一次在北戴河看到他还说,“万伯翱,你现在不捣蛋了吧?”但无论当时多调皮,万伯翱对父亲万里还是畏惧的,而万里对子女的要求也很严格。“他那时一再教育我们不要搞特殊化。我从来没用过他的红色电话,他的专用汽车我都没坐过。老爷子说私人不可以用公家的车。”
15岁时,万伯翱考入外贸学院预科(相当于现在的中专)。时值三年困难时期,他每年都要和同学们到学院房山县劳动基地劳动,工作十分艰苦,而吃的却很差,食堂常在饭中拌老榆树叶和杏树叶让他们充饥。(后来历经岁月沧桑后重新回顾当年岁月时,万伯翱还曾写下了这么一首诗描绘今昔对比的心境:三年房山基地苦,树叶充饥难裹腹。晨挥铁锨汗润土,晚读英语雪铺路。十年下乡知俭朴,赤膊劳动磨筋骨。《四十春秋》耕寒暑,霜染两鬓心如故。)
18岁时,万伯翱没有考上大学。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市常务副市长的万里,决意送这位长子到河南省西华县黄泛区农场进行锻炼。
“那是1962年。”万伯翱对这件改变了他一生的事记忆犹新,“当时家里人基本上都不同意,妈妈和奶奶认为我年龄还小,而且猛然从一个高高在上、没经过风雨的高干子弟学生,突然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肯定吃不消。到底行不行,我也不知道,既然父亲已经决定了,就闯一闯吧。”
“送我走的原因除了我没考上大学,还有就是我刚加入了共青团,必须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下乡上山去参加生产。所以,即使不下放,我也要进工厂劳动,那会儿当工人阶级很光荣,更要支援农业第一线。
当晚,父亲对我说,没有共产党员不爱自己的子女,但要看怎么爱?是把你放在温室里,当花骨朵护着,还是把你放在革命实践中去?你不要忘记你是有牌号的,你的牌号就是共青团员。你下去后,要记住你就是一个普通劳动者,要在农村扎根一辈子,不要想着回来,不要想着做官,不要心存侥幸;第二,你还要做一个有文化的农民。”
选择去黄泛区是特意安排的。潘复生,当时的中华全国供销总社主任,他刚从黄泛农场过来,听说万里要送儿子下乡,他说好啊,立马给原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写信,于是,刘建勋派他的警卫员一路送万伯翱到了河南黄泛区。
临走时,从不题字的父亲在厚厚的笔记本上,为儿子写了两行字:一遇动摇,立即坚持。万伯翱就背着父母亲在战争时代用过的行李卷、两本书,怀揣着15元钱上路了。
毛泽东真正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最高指示是在1968年,已经是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万伯翱下乡要比最高指示还早6年,而且一去就是10年。
河南黄泛区是指黄河泛滥区,那是1938年,国民党政府为了阻止日军西进,炸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滔滔黄水一泻千里,整整泛滥了8年,居民死的死逃的逃,在豫东形成了5.4万平方公里渺无人烟的“黄泛区”。
到了黄泛,万伯翱才知道城乡差别有多大。原来在家里,虽然艰苦,好歹衣食无忧,好歹一个星期能洗一次澡。虽然那儿是国营农场,不会饿死人,但是生活条件极差。食堂的大勺子忽忽一抡,除了白菜萝卜,就是萝卜白菜,油荦很少,用水兑点白糖就是最好的东西了。连个自来水管都没有,用的全是井水,还是一个月洗一次澡。四五个知青挤在一间破草房里,点的是煤油灯。有一年破草屋被风刮倒了,差点没把他砸死。到了文革那会儿,住得就更差了,四五十人挤在苹果仓库里,那股子霉味,能把人熏得半死。
黄泛区共分9个作业站。万伯翱被分到了知青最多的园艺场。第一次上工,他还是一副学生打扮,上面一件白衬衫,下面一双皮凉鞋。结果到果园里一看,这套打扮根本不行。已是9月份了,果园里热得还像在蒸笼里,大伙都光着脚丫,卷着裤管,踏在泥巴里。当时由家属组成的妇女生产队在果园里都热得不穿衣服工作,门口把一放哨的,远处瞧见他来了,赶紧喊,小万来了,小万来了。
就这么着,万伯翱也学农民戴起草帽,光着上身,披着一件尿素袋干活。那件尿素袋远处看飘忽忽的,整得跟戏剧《奇袭白虎团》里一样,为此大家都笑话,“前面是尿素,后面是日本。”每天工作下来,汗如雨下,万伯翱就着轧井里的水把尿素袋洗干净了,准备第二天上工时用。
第一个月领了22元工资,家里的老爷子一听,说“哦,那你还挺富裕嘛,别人一个月拿26元得养一家人呢。”
1963年春节前,万伯翱给父亲写了一封信,想回家过年。万里在回信中说:“我同你妈妈商量后,觉得全家虽然都很想念你,都想见到你,但为了你更好地进步,更好地锻炼,你还是不回北京的好。”
这封信被《中国青年报》全文刊登,当年9月,该报又以头版头条刊发了《市委书记的儿子在乡下安家落户》为题,报道了万伯翱的事迹。他成了那个时代的一个典型,得到了周恩来、贺龙元帅、彭真市长等老前辈的表扬。
到黄泛区的第4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了。万里被打倒了,关押在秦城监狱。被“监督劳动”。与父亲之间的通信,全在那个时候被烧毁了,万伯翱一下子从到处演讲、知青下乡的典型人物变成了修正主义的苗子、刘少奇的黑样板、资本主义的小黑瓜、黑党委的掌上明珠。天堂和地狱,只有一步之遥。
加上党中央为了解决待业青年就业问题,发动更多知青上山下乡,到广阔的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这种大环境下,万伯翱更得老老实实地劳动了。
“其实我当时心里也很痛苦。怎么想也想不通,昨天还是毛主席树立的好典型,今天怎么就要被监督劳动?”万伯翱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说。
农民的思想是很单纯的,听说你是黑帮子弟,觉得你反对毛主席,那还了得?态度马上就不一样了。幸好万伯翱不是当权派,平常就是一个劳动力,成天扛大锄,劳动态度还行,在一起的知青,难免背后要嘀嘀咕咕的,但面子上还过得去。
那段日子对于知青们来讲,真是惶惶不可终日,风声鹤唳,人人自危。万伯翱印象最深的是郭沫若的儿子郭世英。他读书多,好思考,比一般的知识分子分析事物能力都要强。他在北大哲学系成立了一个X小组,研究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不是阶级斗争?大跃进是成功还是失败?对毛泽东思想能不能一分为二等等问题,引起当局注意,加上赫鲁晓夫的俄文第一个字母也是“X”,于是“X”小组被打成“赫鲁晓夫”集团,犯有“严重的政治问题”,在周总理的安排下,郭世英被公安部门暂时安排到和万伯翱同一个农场接受改造。即使这样,他还常和万伯翱讨论,什么是权威?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的顶峰到底对不对?直到他最后被逼跳楼自杀。
这不算荒谬,当时有的知青因为擦毛主席像,一时不慎将像打碎,立马被打成反革命的;小孩子打架,将对方衣服上的毛主席像抓过来放在脚下踩,而导致家人挨整。
好在万伯翱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他说自己当时表现很好,事事都争个先进,“农民还是很善良的,你没有问题,他们就不会对你太苛刻”。更重要的是,“我们家出身好,贫农出身。我又不是当权派,所以没受到太大的冲击。”
万伯翱在黄泛区一呆10年。1972年,万里的问题被定性为“内部问题”,万伯翱也随后作为工农兵大学生被保送到河南大学英语系。毕业后,万伯翱被分配到总参炮兵学院任教员、外国留学生班主任。
“四人帮”垮台后,万里复出,出任安徽省委书记,在那里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此后官至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万伯翱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他调入北京武警总队九支队,从基层干部干起,1986年转业时,已经是北京武警总队的团政委了。万家四兄弟都当过兵,老大的军衔是最高的。
1987年,转业后的万伯翱被派往国家体育总局任对外宣传处处长,后又调到中国体育杂志社任社长、总编辑,现为国家体育总局人力开发资源中心主任,正局级。
梅の香は寒さより来る(慣用句)。
十年的黄泛区农场锻炼,在外人眼里看来是吃亏了,耽误了青春,耽误升官。然而,在万伯翱的眼里,他认为自己却得到了另外一种层次的收获,换来了写作的素材,换来了工作经验,更重要的是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为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灵感源泉。“和农民一起吃喝,一起在田间地头上劳动,拼命证实自己,也从中认识了社会,学到了最生动的语言,学到了大量的农业知识,这也为我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基础。”
万伯翱说,他不看重自己的职位:“我的成就感来源于写作,职位没什么。”
他写的大多是老革命家的业余休闲生活,在他的笔下,刻画过邓小平、陈毅、贺龙、聂荣臻、罗荣桓、叶剑英、徐向前、陈锡联、罗瑞卿等人。在为他的新书出版举办的研讨会上,邓小平的女儿邓榕也曾前来捧场。这固然得益于他独特的身份和成长环境,但万伯翱并不愿意将在写作上的成功完全归因与此,“他们有很多人条件比我更好,但他们都没写出来啊。”
在问到他在这么多的体育活动项目中,为什么独独钟情于钓鱼时,万伯翱说到,“其实人是离不开鱼的,中国人逢年过节时都习惯跟鱼打交道,寓意‘年年有余’,中国历史上把人的祖先定为猿猴,但是在猿猴没出现之前,整个世界宇宙都是一片汪洋大海,猿猴从哪来?其实也就是鱼化石的进化,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博斗过程中,把鲨鱼当做是人类的敌人去搏斗,哪怕你打败我一千一万次,但你永远打不倒我的精神,在这个时候,鱼被喻为是人类的敌人,其实,鱼更多的时候,是人类的朋友,在山河湖泊之间,水是灵气,鱼却是灵气中的神气与精气,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可以说,鱼给人类带来了生气。”
其实万伯翱的垂钓情结还可以追溯到他上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那时候的他就对钓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依稀还记起自己写的第一篇关于钓鱼的文章还被老师当做范文来朗读,在校园作文比赛中拿了大奖,如今几十年过去了,万伯翱就在这垂垂钓钓中一路收获着人生的经验、钓友们的友情、文学上的成就,练就了一种“古今多少事,都付垂钓中”的豁达人生境界,从当年父母长辈眼中的调皮捣蛋的孩子王变成了在社会上受人尊重敬仰的作家,从小时候钓鱼只为鱼只为改善生活的纯粹钓鱼中升华到了一种坐看人生风云变幻,只管独钓内心寒江雪的处世态度,钓出了一份淡然,一份从容,一份生活的大智慧!
先是读了他的文章(《鱼是我们的敌人,同时也是知心朋友》——又读海明威《老人与海》)一文,此文曾获2003年“中华文学选刊”和“华夏作家网”全国大赛二等奖,写此文是由于作者出差古巴途经海明威垂钓和《老人与海》写作与取材的地方,由此引发了作者对海明威本人创作这部被称为“千锤百炼的诗一样的不朽著作”产生的来源以及与作家有共同垂钓爱好的共鸣,这份无意间的发现带给了作者一阵的狂喜,一种英雄所见略同的共鸣让作者恨不得让每一个真正的钓鱼好手和爱好文字的人都会永远记住海明威的这句话:“鱼是他的敌人,同时也是知心朋友!”
在《贺帅钓鱼轶事多》一文中,作者并没有直接的描绘贺元帅如何的钓鱼,而是从侧面的角度把贺元帅在去钓鱼的路上所发生的亲民爱民故事描写出来,通过平凡的休闲活动透视出了贺元帅的高风亮节和闪光人品,后面还点了一句“至于那天贺老总钓了多少鱼,却谁也没再提起。”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醉翁之意不在酒,钓鱼者不钓鱼反而钓出了好人好事,钓出来一代领袖的风彩!
又如《“周总理”的垂钓情怀》,作者写的是周总理的扮演者王铁成的垂钓情怀,王铁成因演技高超、神形兼备使总理形象栩栩如生而得到中央领导人和总理亲属的高度评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总是以“总理”称之,作者在“周总理”的带领时参观了一个真正渔友的家,“只见屋中央一个铺着墨绿色丝绒台布的桌球球台上,密匝匝摆满了各式鱼竿、鱼轮、鱼漂、钓钩等等,……铁成兄从头开始介绍他的家当,如数家珍……”“进入王老师的书房,那里还摆开了从1984年徐向前元帅为《中国钓鱼》杂志题名的创刊号一直到最近一期的杂志,他侃侃而谈中国的钓鱼文化,从春秋到唐宋,从最著名的钓鱼诗词‘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到中国历史上流传最广的钓鱼故事江渭(富春江、渭水)两水两翁(严子陵、姜子牙)等等,显露出他深厚的文化修养。”接着作者画龙点睛的借用主人公的说话点出钓鱼的精神所在“他话锋一转,脸色严肃得如同当年的‘总理’:‘……不要总在钓得多,钓得大上做文章,垂钓的内涵仍是寄精神于山青水秀之间,陶治情操,修身养性,使人养成不骄不躁的良好心态。我们钓鱼更要爱鱼、爱水、爱护环境,我建议今后无论是休闲钓鱼还是比赛都用无倒剌钩,少伤害鱼,而且多放生……”这就是一个真正垂钓者的境界!
......
《元戎百姓共垂竿》一书作者除了文字说明以外,同时图文并茂的采用了许多将帅领袖们垂钓的宝贵照片,为了再现当年的真实生活,力求还原历史,作者总是孜孜不倦,为了了解一位将帅钓鱼的细节,他奔波往返,采访过细又过细,文章写后,修改再三再四,如此热诚、较真的文责精神不禁令行内人汗颜,同时产生深深的钦佩与感动。
读万伯翱的文章,一如见他本人,不夸饰,不矫情,文字质朴、率真,甚至还带点幽默感,读来让人感到亲切自然,让人在不经意间感悟了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从而从内心上认可这些在一般老百姓眼里“高贵不可即”的将帅们自然平凡真情流露的一面,如同身临其境般感受他们的音容笑貌。难怪他的文章拥有那么多的读者,受到那么多文学泰斗们的认可与颂扬。
如著名作家苏叔阳教授为其书作序时称:“伯翱谈钓鱼,篇篇好文章。虽然他生于高干家庭,却过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而且勤奋好学,笔耕不辍,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不少好作品。”
万伯翱在较深厚生活基础中,不但写了钓鱼的文章,而且还写了其他题材的作品,如个人文集《三十春秋》、《四十春秋》,影视作品有《三个少女和她的影子》、《侠女十三妹除暴》、《少林将军许世友》(又名《金戈铁马战山东》),以自身为原型的知青电视剧《大西北人》等。
王蒙先生评价他的作品时说,“这是一本令人愉快的书,一本令人感到亲切的书,也是一本祥和的书。万伯翱把领导人的生活扎实写出来,让人感到这些人很实在。”
著名作家邓友梅也说:“要做有情趣的文章,首先得做有情趣的人。万伯翱就是一个有情趣的人。他会钓鱼,会打球,会唱京剧,因此他的文章才会有情趣,他钓鱼能钓出哲学来。我为此作打油一首:严子陵沽名钓誉,姜太公钩官钓爵。万老大钓鱼找乐,用馊食钓出哲学。”
文学评论家张志忠、雷达、何西来、李炳银、白晔称:“万伯翱的文章是小处写伟人,闲笔寓大意,从领导人的闲暇钓鱼写他们的为人,表达了他们的艰苦朴素,相互间的友爱和战友情谊。他的文章有真趣,许多细节如果没有亲历是写不出来的。”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金炳华先生评价:“只有好的人品才可能有好的作品。万伯翱的作品见人见事见精神,能从平凡的小事反映出深刻的思想感受。”
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华文学基金会副会长张锲称赞:“万伯翱的为文很像他的为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他文章的写照。”
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发自内心的感慨:“万老大很不容易,他把自己《四十春秋》的稿费46000元都捐给了中华文学基金会,他达到了一个无我的境界。高干子弟的毛病在他身上竟然没有,这是很可贵的。我今天才知道他这几十年是怎么过来的,到黄泛区锻炼了十年,这和万里教子有方有关系。我不愿意说应景的话,我只想说,能如实写出来的东西就是好的。”
已故著名剧作家曹禺,在生前对万伯翱的一段生动的描述,很能说明万的为人:“六十年代初见到伯翱,他还戴着红领巾,那是在北戴河。1962年他被父亲,我的友人万里同志送到河南农村锻炼。首都知识青年支援农村,伯翱大约是第一人。父亲对他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在生活的激流中,他学了不少东西,这对他的进步和写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经过十年劳动锻炼后,他踏入了向往已久的大学校门,学的是英语专业。此后他当过九年兵,做过部队的团政委,如今在中国体育杂志社任总编辑。他长大了,成材了,前些时间问起他的岁数,居然已过不惑之年,岁月如流,人生竟是这样快。在我面前,伯翱依然像个孩子,依然是那样谦恭多礼,不像有些孩子那样剑拔弩张,张牙舞爪。当然,那些人可能更有本领,但我始终还是喜欢伯翱这种具有中国纯朴民风的类型。”
借此曹禺所赋诗词以作篇尾——
鱼有人性人亦鱼
——读伯翱兄《老人与海的搏斗》有感
小钓池边寻悠闲,
大钓海上惊巨澜。
青鲤白鲢小打闹,
金枪马林大酋顽。
犹如侠客抽宝剑,
恰似壮士敢断腕。
鱼有人性人亦鱼,
败也光荣胜也叹。
——读伯翱兄《老人与海的搏斗》有感
小钓池边寻悠闲,
大钓海上惊巨澜。
青鲤白鲢小打闹,
金枪马林大酋顽。
犹如侠客抽宝剑,
恰似壮士敢断腕。
鱼有人性人亦鱼,
败也光荣胜也叹。
真是古今多少事,都付垂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