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采访过并报道的重要人物
2023-07-07总理记者会中的11点新信号
2023-07-07
曾经的“天之骄子”与“社会精英”光环褪去,大学生成为农民工群体外另一大“就业困难户”。
2010年,630万;2011年,660万,2012年,680万,自1999年高等教育大跃进始,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激增。大学生“膨胀”的同时,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徘徊在70%-75%,四年高投入的大学教育,未必换的来一纸聘书。一时之间,“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高校扩招并非就业难的祸根,整体产业结构低端,职业教育乏力,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供求矛盾,才是破解“就业难”的关键。
四分之一在校生创业,60%的人生活费自理,网店级别可代替学分,已有多名90后百万富翁。大学生就业异乎艰难的当下,浙江省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却在批量复制着淘宝富豪。图为学校创业班学生的课桌上摆满电脑,堆满杂物。
大学生“就业难”不能简单归因为招聘不公或择业“挑剔”
在媒体语境中,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产生往往被归结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少数地方就业招考过程中个别存在的不公平现象造成了群体性的就业难题,二是部分人“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态影响了对机会的把握。这其实是对“供需矛盾”的民粹版解释。事实上,即使能根绝所有不公平的招考现象也无助于增加职位供给,且煽动招工单位与应聘者之间的敌对情绪并无助于弥合真实且广泛存在的供需缺口。至于有一定选择的情况下,对工作机会挑挑拣拣,也是人之常情。毕竟,所谓“不挑不拣24小时上岗”之类,做宣传噱头没问题,但作为对人的要求,则难免过于理想化。
产业结构所限,技术蓝领比大学生更稀缺更受市场欢迎
“天之骄子”、“社会精英”遭遇就业难,固然也与大学扩招有关,但根源并不在此。中国的高等教育人口虽然在大学扩招后增长很快,但从整体比重看,与英国、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差距依然不小。将就业问题情绪化地归因于教育大跃进,忽视了背后深刻的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要求。中国目前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无论是市场的需求,还是新增加的就业岗位,都还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受产业结构所限,社会对于大学生和白领的需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反而是“蓝领”和“灰领”在就业市场上更加紧俏,产业发展和人才供应之间出现了严重的脱节。
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求难以对接
仅靠目前的高等教育,并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一方面,大量受过中等、高等教育的学生历经十余年乃至二十余年寒窗苦读,除了手握一纸文凭,却缺乏足以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不能在用人单位具体的岗位要求中对号入座;另一方面,多数的用人单位迫切需要大量的应用性、技能型专业人才,并愿意为之支付较高的报酬,但是却发现求职学生群体大多来自理论型、中长线学科,虽然毕业证、学位证一应俱全,往往“中看不中用”。
曾经贵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如今已经和农民工一起成为了数量最大的就业苦难户。与此同时,部分企业、部分地区“招工难”和部分劳动者“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图为吉林大学春季招聘会现场,有来自全国300多家用人单位和该校1万多名应届毕业生参加。
满足用人单位的技能需求,职业教育发展恰逢其时
在我国宏观经济增长方式正面临着深刻转变的大背景下,这一矛盾已经产生并在逐步加剧。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进程,我国正逐步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技能需求进一步提升。仅靠文凭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现实要求。因此,在就业市场严峻竞争的推动下,已经有部分高中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开始主动选择去接受职业教育或者技术培训。这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炉另造”,而是个体为适应社会需求进行的主动调整。
职业教育前景光明却面临尴尬现状
据统计,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每年招生人数超过800万,高等职业教育每年招生超过300万,已经分别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就获得的资金支持力度而言,相对于各地中学、大学(更不能和身负冲击国际一流使命的著名国内高校比较),职业教育“半壁江山”的盛名之下,却其实难副。而长期以来管教育和管培训的分别为两个政府部门,导致“管钱的没抓手,有抓手的没有钱。”每年国家的大量培训经费面临投向困难,使用效率极低的窘境。尽管职业院校既有学历资质,又有生源增量,就业成绩也颇值得一提,但就是无法登堂入室,获取与其贡献和潜力相称的资源。
就职业教育体系而言,首先是中等、高等职业教育明显存在衔接不够的问题,只有少数中职、高职学生有机会通过对口升学、专升本等途径进入高等院校。其次是整个职业教育体系发展不平衡,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各自为政,职业教育体系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教师培养、行业指导等弹性不足,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第三是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招生对老少边穷地区学生的关注不够,没能切实发挥农村和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就业培训的主渠道作用。
来自政府层面的职教制度设计不可或缺
就学生整体而言,如果要相当部分人都走一遍“回炉另造”的道路,无疑会造成相当大的教育资源浪费。尤其对中西部地区的学生而言,高中毕业、大学毕业的学费支出已经相当昂贵,再为了心仪的岗位需求,支付职业教育或技术培训费用,负担将相当沉重。因此,从政府层面,有必要通过顶层制度设计,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适销对路”专业人才的步伐,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伴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调整,企业和用人单位对于技术工人和蓝领的需要一直在升温,用人单位和学校的人才培养存在着供需矛盾。图为一用人单位招聘技术工人。
确立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地位,解决缺钱问题
解决发展职业教育最为紧迫的缺钱问题,需将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列入国家战略,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在不断提高政府教育资金投入比例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在教育资金投入中所占的份额,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奠定经济基础,使之承担起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重任。
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整合优势资源物尽其用
在管理上,要进一步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全国一盘棋。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在建设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整合优化全社会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劲儿往一处使,最大限度地扩大职业教育培训的受益面,使更多的学生掌握技能,使更多的职工提高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填补用人单位在信息渠道建设方面,需搭建用人单位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对话平台。
一方面,学校要明白用人单位的心,主动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了解岗位的技术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开展教学。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要掀起自己的盖头来,定期向社会发布自己的人才需求,引导学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不断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以适应需求。
打通继续教育通道,让职业教育告别“终点教育”
很多学生和家长不愿意选择职业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职业教育目前是一种终点教育,在一般人看来学历一栏填着本科远比填大专或中专好看多了。因此,教育行政部门有义务为职业教育接受者打通继续教育的通道,建设一个公平、开放、贯穿终身并与其他层次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使职业教育不再成为终点教育,从而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
中国整体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尚未完成,从全球产业链看,无疑还处于中低端位置,蓝领,技术工人的稀缺性远大于大学生白领。图为富士康公司生产流水线。
高等教育需要更清晰的自我定位
大学生就业难,与中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各高校缺乏清晰的人才定位紧密相关。一批本应从事精英教育的学校也快速扩大办学规模,导致教育资源被迅速稀释,由此难以再保证精英培养理念。而大批本应培养掌握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学校,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源,却打出精英教育的旗帜。这种不明确的定位,导致学生的自我定位发生偏差,学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也发生偏差,还使得各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力结构、素质结构趋同,严重缺乏个性。
校企之间欠缺沟通与良好的信息反馈
“就业难,招工也难”,这种典型的“结构性失衡”现象之所以年年出现,部分原因在于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相对错位。用人单位和高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高校的反馈不及时,导致了人才培养上出现了严重的供求不对应。从高校的角度看,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设立专门的通讯机构、服务中心等十分必要。与企业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渠道,才能避免在人才培养上的供求失调。
大学生应回归现实,实践能力才是就业之本
职业教育发展前景良好,蓝领工人在就业市场上更加紧俏,其背后都是用人单位对于实用型人才的强烈渴求。相比之下,高校学生常被人扣以“眼高手低”的帽子,实习和实践经验的匮乏更是成为应届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短板。这固然与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训和实习机会的提供上用力不足有关,但学生本身的观念也亟需转变。大学教育,虽是通识教育,但最终仍需与现实接轨。这个现实,便是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浙江省统计局一份调查显示,59.6%的用人单位在招人时最重视的,恰恰就是实习实践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