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 qué los estadounidenses nunca han admirado "la tortuga y la liebre"?
2023-07-07La "Franja y Ruta" de Xi Jinping: ¿cultura o monetización?
2023-07-07关于“作家”那些事儿
autor 叶海燕
17岁的时候,我想投稿,想当作家。当时我只参加过基础教育中的作文训练。有一年暑假,我写了一点破东西。为了保持字迹工整,在稿纸上抄了好几遍,可我不知道往哪儿寄。至少在那个时候,我心目中认为当作家是一件特别牛逼而又美好的的事儿。
我为了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逼自己看世界名著。其实当时没有很好地学过世界历史,根本就看不懂那些厚重的文学作品。每一类的书籍,我只看过一两本便提不起兴趣。成本的文学名著,也很少认真全部品读。但这不是最差劲的。最差劲的是,在我所受的有限的教育中,没有一本书,或者一个老师告诉我,人为了什么而写作?写作的价值与意义在哪里?
没有人给我一个明确的答案。
最后,是我自己在不断用文字来磨砺自己的过程中找到了答案。那是30岁以后的事情。所以,30岁之前写的文字,我不敢看。我没法面对自己的无知与幼稚。我出版的唯一一本随笔集据说是在某个网站被炒作到200多元一本。但那并不是我自己喜欢的作品。那些所谓优美的文字,纯文学的描写,在我眼里全是垃圾。
有人告诉我,出两本书,就可以有个作家的名号。也有朋友告诉我,我应该多出书,为自己挣点名气。可我一直认为,出书是一件值得慎重的事。
因为写作很严肃,你得为人们留下有价值的文字,否则,印出来的纸张相当浪费人力物力,还很不环保。
我尝试着去看许多现代作家的小说。抱歉,我一本也看不下去。因为那些废话不能吸引我。有些作品甚至是一个字也看不进去。我感觉就是在浪费纸张。但我不想说什么,我能理解性工作者,也能理解这些人为了生活而码字。或者也是因为我太老了,所以,生活变得很没趣。在别人的故事里,找不到乐趣。我宁可看一些哲学方面的书籍,它至少能给我的一些观点提供权威的理论依据。
后来我自己在一些杂志投稿,要编一些比知音杂志要清新文艺一点的爱情故事。当时我很痛苦,卖身比卖字痛快多了。
如果我的文字,能让作者感受到我的灵魂在流动,在跳跃,在潜伏,在激昂。作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在文字里感受到我的呼吁,我的脉搏,甚至能陷入我的文字里,与我一同嘲笑怒骂,那样的文字在我看来就是成功的。写作,不就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灵共振吗?如果在这种共振中,作者能够从文字里获得力量。写出那样的作品的作者,才算是真正的作家吧。
而我因为自己的常识与知识储备很不足,从来就不敢觊觎作家这个称号。但写出好的作品,一直是我想达到的目标。
最近湖北省的作协主席方方,因为评职称上的不同看法向作协提出了质疑。许多作家都站出来发表了看法。有一种声音是支持方方的,可也有一些声音认为体制下的作家,没有一个是干净的。于是持着看热闹的态度,向两边投石。
其实这个体制供养的何止是一些没有价值产出的作家,体制的食客,遍布全国各行各业。只是人们就像关注食品安全一样,开始关注文学安全了。
我一直认为,作家应该是由读者来供养的。当然一些研究性的机构应该有社会或国家来支持。而一个作品的好与坏,也应该由读者来判断。
可是,我认为建国以来,文学就不自由。所以,在不自由的环境里写出来的作品,想拥有读者也不容易。而且,大众的阅读习惯还在调整阶段。许多我认为能写出很好作品的作家,偏偏他们的书,不被大众了解。
我以前的朋友向我推荐了西闪、景凯旋、熊培云的作品。我看了比较喜欢,他们的作品能够成为我思想的一束光。可是,他们的粉丝没有木子美多,更多的人愿意去打赏木子美,甚至有可能打赏我,也不会去买他们的作品。这并非表示大家不认同他们作品的价值,只是大众不习惯消费思想,消费智慧。他们更愿意消费轻松的,肤浅的,不沉重的话题。人们是宁可花钱购买一个乐子,一个生活小窍门,也不愿意花钱购买思想的启蒙。
这是多么尴尬的事啊!
我也常常因为自己的作品不适合大众消费而苦恼,于是想去迎合大众。却发现,那真的是一件,比卖身要困难得多的事。
因此,在这样的时代,真正有骨气,或者有思想的作家,可有活路?
我觉得这是目前来说,真正要关心的。
做为一个自然人,田和有出版的自由。所有写不出好作品的人都有出书的自由。虽然我说不环保,制造垃圾这样的话。但是,只要是你自己花钱购买版权并支付印刷的费用。这没有问题。但是公共资源只应用于支持一些具有科普文宪价值的作品,而不应支持个人出版。对国家供作家我也是持反对意见的,我认为只能以项目的形式去支持历史文宪,自然科普方面的研究。
方方的作品我没有看。原因是我很少有时间读书,也没有钱去买书。这对一个作家来说,应该是最大的没诚意与不礼貌。可是,我看了她的几篇微博。发现她是铁墙内,向外攀援的玫瑰。我深知她在那样的环境里,想要说几句出格的话是多么的不容易。但我也清楚,若她不想就此沉沦,也不得不走出队列。
这绝对是一种必然。
不仅仅是在作协,这个价值观与人格作用表现得最突出的地方。教育部门,政界,医疗……我相信各行各业中,新的价值观与保守势力必然要面对越来越频繁的决裂。然后形成明确的分野。
这似乎是一个令人惊喜的事情。时代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了。就像山间竹笋,遇上了一场淋漓尽致的春雨,在暗夜里破土而出,飞速成长,啪啪地发出声响。
但这进步,不是理所当然,顺理成章而来的。这些首先要得益于那些因为文字而受牢狱之苦的热爱自由的人们,要得益于那些即使封杀帐号,删除微博,丢掉饭碗,也不愿意放弃真理的自由派。而体制内这些被供养的作家们,你们可曾为了中国人的自由做过什么?你们的文字可曾叫人们去到应该去的方向。如若没有,我觉得不应该等到方方这样的人开口,自己就应该主动退出历史舞台,还这个时代作家本应有的样子。
听说还有一些“作家”,在充当政客的打手,向热爱自由,崇尚平等人权的公知们宣战。这种人怎么能称之为作家呢,不过是操作文字的恶棍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