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連、70カ国以上から2020年排出削減誓約書を受領
2023-07-07人類の祖母、万博に歩を進める
2023-07-07ジャーナリスト田晓旭张继志
“随着中国慈善事业的日臻成熟,全社会慈善意识开始不断增强,参与慈善活动的主体不断增多,慈善事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作为我国第一个综合性慈善机构,中华慈善总会自1994年成立来始终坚持“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帮助社会上不幸的个人和困难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救助工作”的宗旨,为发展我国的慈善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点亮中华慈善发展明灯
对于中国的慈善事业,范宝俊有着超乎常人的热情。如同中华慈善总会平均年龄65岁以上的领导班子成员一样,范宝俊这个掌舵者对于蓬勃发展的中国现代慈善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干了27年的民政工作、做了15年的民政部的副部长,范宝俊深切体会到关心困难群众,需要越来越多的人伸出慈善援助之手。自担任中华慈善总会会长以来,他经历了非典、海啸、洪水、冰雪、地震……一次又一次的灾难考验。即使如此,他依旧坚强,凭借着多年的经验和智慧让中华慈善事业一次又一次迎击汹涌的潮头,将爱心和希望播撒在祖国各地。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一批有着远见卓识的人士意识到,在逐步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需要凝聚社会力量,开发社会资源,拓宽社会福利的资金渠道。创建一个有别于政府机构、独立的民间社团成为大家的共识。“正是出于这个想法,中华慈善总会在创立选择名称时,没有选择带有政府行为色彩的‘社会福利’,而是选择了‘慈善’。”范宝俊介绍说。1994年4月,在崔乃夫、阎明复等同志的共同推动下,中华慈善总会宣告成立。作为中国第一个旗帜鲜明地以“慈善”二字命名的全国性慈善机构,中华慈善总会至此开始了它探索中国现代慈善事业未来发展道路的征程。
总会成立后,便开始积极挖掘慈善的意义,推广慈善的概念,弘扬慈善的精神。通过邀请著名报人丁望先生担任宣传委员会主席,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理论研讨,并在报纸、刊物、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上组织开展系列报道,中华慈善总会在慈善宣传方面为发展现代慈善事业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同时,通过筹集创始基金,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也为自身生存和发展打下了经济基础。“通过制定独立的财务制度,明确社会捐赠资产性质,为总会业务工作提供了适合实际工作需要的财务系统支持,同时也确定了受赠资产的性质,保证了受赠资产使用的独立性。”范宝俊介绍道。
成立初期,通过深入的调研论证,中华慈善总会先后推出了矫治儿童唇腭裂和雨水积蓄工程等慈善项目。由于这些项目符合中国社会实际情况,满足社会弱势群体的切实需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也为今后开展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慈善项目构建了基本的运作模式。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创新,逐步解决了社会上对慈善在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建立起了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内部体制和项目运作模式,为打造中国现代慈善事业运作根基做出了努力。
如今,中华慈善总会所开展各种慈善项目已经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几乎涉及所有需要帮助的群体。他们在创建一个“不同于政府的、纯民间的慈善机构”上不断努力,不仅为自己开辟了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同时也为很多后来成立的慈善机构点亮了一盏明灯。
探索中华慈善创新模式
范宝俊认为,提高全社会慈善意识,打造深厚的慈善文化,对于推动慈善事业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作为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的重要力量,中华慈善总会一直积极在探索中创新,为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通过不断探索慈善项目运作特点,完善慈善项目运作体系,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支持,中华慈善总会的慈善项目从少到多,覆盖面从小到大,出现了一批以微笑列车、雨水积蓄工程、慈爱孤儿工程、烛光工程等为代表的救助效果显著、社会反响良好的慈善项目。总会很多自主设立的慈善项目,由于立意好、效果明显,赢得了国外及港台地区慈善机构、跨国企业的信赖,与中华慈善总会共同建立起了长效合作机制,为慈善项目规模化、体系化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管理经验。不少慈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还得到了全国各地团体会员和慈善机构的积极响应和配合,为慈善项目向规模化、体系化发展提供了组织条件。在自然灾害中,中华慈善总会也一直积极开展救助活动,让慈善深入人心。
1998年河北省张北地震期间,中华慈善总会为灾区募集款物总计达1200万元,创造了当时我国民间慈善机构在最短时间内动员社会捐助、直接救助重大自然灾害的记录。此后,无论是洪涝灾害,还是雪灾地震,中华慈善总会都率先组织赈灾募捐活动,完全具备了发动社会力量救灾的实力。
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中华慈善总会也积极通过举办各类培训,开展项目合作、指导等方式,提升地方慈善机构的业务和理论水平,推动地方慈善事业的发展。“随着总会自身的发展,各地各级慈善组织也像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一个覆盖城乡的慈善网络正逐步形成。”看到地方慈善事业的不断发展完善,范宝俊会长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凭借在紧急灾害救助中的出色表现,中华慈善总会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知名度和公信力。同时通过初步建立规模化、体系化运作的慈善项目体系,推动地方慈善事业发展,以及加强对外交流工作,确立了中华慈善总会作为一个全国性慈善机构的重要地位,为探索中华慈善创新模式铺平了道路。
吹响中华慈善崛起号角
慈善事业已经融入中华慈善总会的每一个成员的血液中。在享受着慈善事业带给自己的快乐时,他们也一直积极总结中华慈善事业的宝贵经验。总会会长范宝俊认为,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是慈善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深厚的慈善文化,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助推器;良好的慈善组织公信力,是慈善事业的生存之本。因此,中华慈善总会一直在发展中突破,推动着中国现代慈善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华慈善总会培育出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慈善项目,例如格列卫、微笑列车、慈爱孤儿工程、慈善医疗阳光救助工程等,充分利用这些项目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开展持续性募捐。”范宝俊会长如是说。
同时,中华慈善总会还通过举办慈善晚会、慈善晚宴、慈善拍卖晚宴、明星慈善赛车活动、明星慈善夜等各类慈善活动,为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需要社会关爱的群体筹得数亿善款,充分调动了各层面社会群体参与慈善的积极性。在传统项目稳健发展的同时,中华慈善总会还创立了I DO儿童基金、周大福慈善基金、朱树豪慈爱孤儿基金、李春平慈善基金、金六福99爱心基金等冠名基金,建立起了慈善捐助的长效机制。
此外,中华慈善总会不断提升自身建设水平,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培训,使机构设置和人员结构日趋合理,并逐步向职业化、年轻化过渡。目前,中华慈善总会已经基本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项目运作公开、财务管理公开、善款使用公开的工作机制和自律机制,同时接受民政部指定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国家审计署的双重审计,社会公信力进一步提高。2007年,在民政部组织的基金会评估工作中,中华慈善总会荣获“5Aji基金会”荣誉称号。2008年6月,中华慈善总会党支部被民政部机关党委评为“先进集体”。2008年12月中华慈善大会上,总会多名同志荣获“中华慈善奖”,受到hujintao总书记的接见。
成立15年来,中华慈善总会一直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在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的同时,也争取到了政府和有关机构的理解和支持,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参与。尽管如此,范宝俊和他同事们依旧对中国现代慈善事业发展中的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如何在今后的工作中勇于改革和创新,建立一种适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格局,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范宝俊会长认为。
的确,随着慈善事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5·12”地震引发的慈善热潮的推动下,慈善事业已经吹响了崛起的“号角”。 促进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大力推动慈善从业人员的培训,以及提高慈善机构运作效率,促进慈善资源使用最大化,都将成为中华慈善事业崛起的重点工作。正如范宝俊会长所说,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探索慈善工作的发展规律,开拓一条与国际接轨、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之路,将是中华慈善事业崛起的重要目标。相信中华慈善事业也将在这个过程中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