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人类新一轮“反理性大潮”的起兴之年
2023-07-07中国第一家慈善基金会的2016
2023-07-07本刊资料整理
2010年1月,58岁的黄奇帆,身穿黑色西装,深色领带,戴一副方镜框眼镜,笑容满面,同身边人握手致谢,那是他从上海调到重庆的第9个年头,而那天,他在重庆市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当选为重庆市长。
他说:“我热爱重庆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要像黄桷树一样扎根重庆。”
刚讲完,场上报以热烈的掌声。
2013年1月31日下午,重庆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黄奇帆当选重庆市人民政府市长。黄奇帆向在座代表鞠躬表示感谢。
2013年1月31日下午,重庆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黄奇帆当选重庆市人民政府市长。黄奇帆向在座代表鞠躬表示感谢。
黄奇帆1952年生于浙江诸暨,16岁时进入上海焦化厂焦炉车间工作集中于经济方面,在浦东开发时期,他曾是主要人物之一。2001年,重庆直辖的第4个年头,亚洲金融危机余威犹在,经济和社会面临着挑战,他逆江而上就任重庆市副市长、市长,他说自己对重庆的愿望是要它从山沟走出山沟,走向大海,走向世界。
重庆“CEO”和重庆GDP
中国经济学家张五常曾说,重庆这个地方,到处皆山、离海岸遥远、曾经是恐龙喜欢聚居,怎么搞经济?
经济都没搞,怎么断言不行呢,黄奇帆一头扎进来就开始搞改革,他在重庆的干法依稀还有当年上海的影子,强调思想开放,土地资源管理制度、规划两江新区、开发江北嘴,从“渝富模式”“笔电产业”再到“渝新欧国际铁路”,他布局了一系列极富个人色彩的金融奇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曾经说过,上海给重庆的一大贡献是送来了一个资本市长黄奇帆。
2012年9月,重庆地铁六号线开通,市长黄奇帆与轨道交通集团负责人在车厢内牵手庆贺六号线开通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果然如郑理事长所言,重庆从一个萎靡不振的西南山城异军突起般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颗明珠。过去15年间,重庆一直保持两位数的GDP增速,即便是在全国宏观经济增长乏力跌破7%的2015年,这里仍保持着11%的成绩,从2013年到2015年,重庆的GDP增速“三连冠”领跑全国,2015年,其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410.2亿元,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4%左右…..
对重庆房地产市场的把控
初到重庆,黄奇帆主管金融、财政、工业等领域工作。作为“空降”干部的他,刚开始不被群众和同僚看好。
一位熟悉黄奇帆的重庆资深媒体人回忆,上任之初,黄奇帆在一次会上提出,重庆的地方财政收入要在若干年后到300亿、若干年后破千亿时,底下的人都在笑,笑他不切实际、痴人做梦。
“重庆的烂尾楼问题一拖几年,政府束手无策,商圈闹市区都有‘鬼楼’。”
黄奇帆最被人举措的就是对房地产市场的把控,他的一把火精准地烧向重庆城区的烂尾鬼楼,项目总投资达数十亿元,涉及拆迁户数千户、银行贷款30多亿元。
黄奇帆曾经多次提醒民营企业家:“烂尾楼里有黄金”,但始终没有人敢去接盘。
2014年2月22日,黄奇帆等市领导与相关部门负责人乘坐大卡车考察主城主干道综合整治改造项目。出发前,黄奇帆考虑到考察内容主要集中在街道两侧,如果按常规乘坐中型客车考察,由于车窗限制,视角会受限,势必影响考察的直观效果,因此他要求乘坐视野更开阔的车辆进行考察。
于是,他决定操刀处置重庆市最著名的烂尾楼,紧邻重庆繁华的商业中心地带解放碑的地铁花园中心。
重庆媒体记录下了当时糟糕状况:
“这个投资3亿元的项目,银行贷款1.7亿元,1300户老百姓的集资款1.2亿元。征地、动迁、打桩、造楼,楼还没盖好,开发商的钱却用光了。这时,银行害怕损失就赶紧封账,而老百姓看集资项目前景无望就频频上访,为了追讨集资款,4年多时间,1300户老百姓上访市政府达38次。当时,政府协调了10多次也无法平息集资户的怒火,各方都陷入了僵局。”
政府决定对该项目实施破产拍卖,关键谁来接盘?黄奇帆算了一笔账:2.2个亿接盘,再花1个亿,3.2个亿,10万平方米。地铁中心花园位于繁华地段,怎么说也能卖出4000多元一平方米,不就可以赚钱了吗?等不来民营资本,于是重庆市城投公司接盘,2.2个亿拿出1.2个亿给老百姓,还有1亿还银行,大家解套,他真的做了,结果盘活了这栋楼盘。
此举让民营企业家开始看到烂尾楼里真有“黄金”而后投资者纷纷“争食”重庆的烂尾楼,至2004年,重庆120栋烂尾楼彻底得以解决。
虽然“烂尾楼”让黄奇帆尝到了甜头,但是他并没有把重庆的经济命脉压在房地产上,他严明重庆每年房地产的总投资不要超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5%。
“超过25%一定供过于求,低于25%又供应不足,不适应城市化。”
如果一个地方基础设施投资中,房地产占了百分之七八十,长远看没后劲。
他的这一理论让重庆的楼市平稳健康的发展,被公认为是全国楼市中的一股清流。
改革土地管理模式
“我刚到重庆的时候,主城区90%的土地都是采取协议转让。”黄奇帆曾在《中国国土资源报》上撰文称。
按照黄奇帆的计划,重庆在2002年一次性储备了主城40多万亩土地,之后20年内每年只开发5%,即2万亩左右。
2008年12月4日,重庆推出了全国首创的地票交易制度。简言之,农民自愿将闲置宅基地等复垦,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产生指标,再以票据的形式通过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在全市范围内公开拍卖。
重庆推出了全国首创的地票交易制度
“农民在外边务工十年,已经不回老家,老家的房子即使卖掉,也只能卖两三万,但是把房子拆了,复垦为耕地,地票倒能卖十几二十万。”黄奇帆认为,“这个过程是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的过程,有助于农民致富的过程。”
地票制度,不仅加速了城乡统筹进程,还打破了城市扩张与耕地减少之间的必然联系。
在今年楼市火热的时候,重庆平稳的房价引外界侧目。财经作家吴晓波撰文称,黄奇帆在重庆干了15年,市长当了6年,从2013年到2015年,重庆的GDP增长“三连冠”,领跑全国,可是重庆的房价却波澜不惊。在过去的五年里,重庆GDP增长了98%,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55%,而房价却只增长了12%。 就在最为疯狂的这一年时间里,从去年6月迄今,重庆房价只涨了0.4%,而且,既不限购,也不限贷。
现今,重庆的房价不但低于成都、西安,甚至还比不上兰州和南宁。 重庆的事实告诉我们,即便在当前的土地政策下,也有人可以让经济增长与房价上涨“脱钩”。
重组和“八大投”
2002年前后,重庆板块深陷泥淖,西南合成、渝三峡、重庆东源、渝开发、民丰农化等公司纷纷面临退市或ST风险。此时,重庆上市公司已经有三分之一被来自外地的公司重组,这些公司的主业淡出重庆,但是债务却在当地银行不断累积。
壳资源的旁落之痛,使得重庆市政府不得不下决心“救市”。
2003年上半年,在黄奇帆的推动下,重庆成立了上市公司重组领导小组和上市公司重组办,黄奇帆担任领导小组组长。
黄奇帆把上海净壳重组的模式移植到重庆,从2002年的渝开发、2003年的西南合成,到2004年的民丰农化重组、2005年解决ST重实破产危机,共性均是先债务重组后资产置换。
重组是黄奇帆的一种哲学:“重组引导我们摆脱困境,帮助我们抓住机遇,推动我们更好更快地发展。”
重组对于重庆金融机构走出困境,发挥了极大作用。重庆商业银行、西南证券公司、重庆投资信托公司、三峡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在重组前,清一色的都有50%以上的不良资产。重组,让这些机构获得了“重生”。
另外,黄奇帆通过成立渝富集团(全称重庆渝富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开展了一系列资产、债务重组,化解近300亿元的银行坏账,盘活当地国有集团。拯救金融机构所运用的重组方案是:资产重组、债务剥离、引进战略投资者、注入流动性、推动整体上市、战略投资者退出。这套方案与几年后美国政府在金融危机中拯救大型金融机构的做法不谋而合。
从2001年到2016年,整整15载,他“扎根”重庆,贡献了重庆经济的十几年的飞速长跑。2016年最后的日子里,他的去向终于坐实。
12月30日,重庆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接受黄奇帆同志辞去重庆市人民政府市长职务的请求,接受吴刚同志辞去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职务的请求。
卸任会上64岁的黄奇帆饱含深情、哽咽落泪。他说,自己在重庆的15年,是他呕心沥血、全身心工作的15年,这话让不少人动容,最后他满汉内容的卸任感言为他在重庆画上了一个不同凡响的句号。
黄奇帆频频会见全球各大企业“大拿”,目的都是为重庆招来“凤凰”苹果CEO库克。
一、今年重庆空气优良天数超300天,我们在几十个大城市中排名前十几位。成都只有250
二、现在政府官员与民企打交道有避嫌而疏远的现象。应当重视。重庆经济60%靠民营,当然要为他们搞好服务。
三、重庆环保在全国是做得相当好的。环保部和中央督查组要向全国推广重庆经验。
四、关于企业成本问题,曹德旺的说法是正确的。表面看美国税收占GDP比我们高,但它的税收许多在消费环节,我们在企业家环节。我们确实高了。
五、我们电价太高了,八角多。我们要想法降下来,与三峡公司合作谈判,降一半。就是要学会与他们吵架。
六、我市煤矿只60多家,今年我们关掉了二千多万吨,占全国十分之一。
七、中央公园旁边的房价是一万多,三年后必须涨到两万多,肯定的。美国英国中央公园旁的房价都高。一般来说房价是地价的三倍。重庆房价会一直缓涨。五年内翻番。
八、关于北边内环建高架桥的事,目前正设计中,要花500亿,加道路配套是1000亿了。
九、三峡银行要上市了。我不能同意国资强行增资入股,有本事应像风投那样早些投,与企业风雨同舟十几年,带来千倍收益,那才是水平。
十、北部/两江新区建设时只搞了企业的七通一平,忽视了老百姓的公共交通,这是欠缺。
十一、我们决策前希望听到不同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