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人类新一轮“反理性大潮”的起兴之年
2023-07-07中国第一家慈善基金会的2016
2023-07-07本刊记者 陈杏花
在90年代发家的他们,曾是人人羡慕的富豪,也曾是过街喊打的老鼠,重见天日后依旧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四个月多月前,因“信用证诈骗”锒铛入狱的南德集团前董事长牟其中刑满出狱,到2017年元旦,他宣布“新一轮的南德试验将从此开始”,曾经,正是这个听起来轰轰烈烈的“南德试验”让他由中国“首富”变成“首骗”,沦为18年的阶下囚。
“人生既可超百载,何妨一狂再少年”,这个老爷爷,有点狂。
如果说牟其中重振“南德试验”,透露着重新走向人生高峰的讯号,那么,在他之前已经出狱了的“前富豪”就已经走到”V”字的另一边高峰了:“中国烟草大王”褚时健在1997年因贪污入狱,2002年出狱种冰糖橙,那时,他已经75岁。10年后,随着褚橙的大规模出售,他又有另外一个名字——橙王。
可以把他们的人生称为传奇,但是也不免让人心生嫉妒:为什么在牢里呆了十几年的他们依旧有成功的机会?毕竟这个时代于他们而言,是全新的,在日常里打拼许久的人,还有很大一部分没找着富起来的诀窍,为何从旧时代空降过来的他们,还能在商场里混得如鱼得水?
细看他们的经历,都有一个共性:认真。或许听起来很普通,实际上,这折射出90年代创业家的一种特质:逆商高,身处逆境时想方设法扭转局面。
牟其中在湖北的洪山监狱里,除了每天坚持的事情除了锻炼外,就是看《新闻联播》和看国内外的十几份报纸以及写阅读心得和分析文章。每天几千字,直到他出狱,笔记本垒起来有几米高、数百万字,用几个大的蛇皮口袋才能带走。
对他来说,看新闻与其说是了解时事,不如说是透析自己的人生。他曾在读完报纸后,对身边的犯人感慨:“当一个大国的领导人,真是太累太累。”这句话让路过的人嬉笑,但是他当时的表情很严肃。
他阅读重点关注的领域是司法改革和经济改革。就连近年来陆续涌现的“互联网+”、“创业”、“创客”,对他来说,都不是陌生的词语。他的读书笔记里,有对自己过去经历的思考,其中一份手稿有96页,反复修改。
监狱的高墙没能挡住他与外界的联系,当他出狱后,用三个月来调整状态,筹集1000-2000亿的钱东山再起开始“南德试验”。第三次创业的他,是否真可以在对他而言全新的时代混得风生水起?整个社会都在拭目以待。
同样是坐了十几年牢的褚时健,在褪去在90年代响当当的“中国烟草大王”的名誉后,又用10年时间让自己披上了“橙王”和“企业家的企业家”的外衣。人们不解的是,为什么褚时健做哪一行都可以?
“褚厂长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企业家的一种精神,是一种在前进中遇到困难,并从困难中重新站起来的精神。
”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这样评价褚时健。
时下很多人会用“认真你就输了”来调侃凡事较真的人,但是褚时健身上就是有种事事较真的劲儿。在电子销售时代,淘宝以销量取胜,利用“刷单”来浑水摸鱼的情况比比皆是。褚时健认定:如果质量跟不上,生意很快就会垮的。
当他还在牢房的时候,已经开始用脚去丈量每一棵果树的距离。出狱后,他一边感慨余生时间不长,一边和妻子每天戴着草帽上山料理果树,探讨果树优产的科学方法。他和妻子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年轻人太急了,我80岁还在摸爬滚打。”创业初期,在果园里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干没几个月就走了,毕竟工资不高,还得日晒雨淋地管果园。
“我从小就是这样,做什么事都要做好,下河拿鱼要比别人拿得多,烤酒我也不输人。认真总是没错的。”当他75岁从监狱出来后,身边的人都劝他不要继续操劳,安享晚年,他却决定种橙,而且一种就是十几年,最终扭转了一穷二白的出狱生活,再一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七十多岁再创业,牟其中和褚时健都发出过类似的感慨:没有时间了。一个76岁第三次创业,一个74岁第二次创业,谁都不知道自己可以做到什么程度。
有人说,牟其中在北京还有价值10亿的三栋房产,有的是资本。但实际上,虽然这三栋是牟其中出资建的,但是经历了将近20年的变迁,房子里的264套房子早被强行霸占,能否收回牟其中名下,还是个未知数。
更何况,估值10亿的房子,相对于他所要重振的项目而言,只是杯水车薪。
这段时间,火了的不仅有元旦寄语里提及的“南德复业筹备小组”,还有牟其中那顶着一头花白头发、站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用望远镜俯瞰上海的背影。在十多年前那个人人用BP机的年代,牟其中用300元发家致富,用好几项个人神话掀起了一场造神运动,让他本人在那个时代成为神一般的存在。而现在,他只是个普通的老人家。
对比今昔,不免唏嘘。现在他再次被推上了舆论风口浪尖的位置,和以前颂声一片的境遇不同,有人说他能成为第二个褚时健,有人说时代变了他没办法东山再起。现在的他,是处于“V”右边上升的那边?还是会滑入更低更悲凉的方向?
只有时间能解答这个问题。就像没人知道,褚时健在75岁种橙子,在85岁能因为橙子卖得好成为“中国橙王”。
在投机主义和功利情绪盛行的当下,很多人为了尽快实现自己想要的成就,不按规矩、不折手段。像两位坐了十几年牢的老企业家这种,认定一件事后就为之坚持积累基础,等到合适机会再出手的创业精神少得可怜又弥足珍贵。
这和当下被推崇的“匠人精神”不谋而合。
如果说,在这个注重创新的时代,老企业家们的创业经验已经钝化,只能说有这种想法的人太年轻了。为什么大家愿意花大手笔找代购买进口货?因为市场上很多水货,这些商品质量好。而要打造质量好的东西,并非靠钻什么空子就能实现,还是需要严谨的服务态度。
再加上电子商务有效刺激消费、众筹助力创业的社会环境优势,能坚守严谨踏实的一批创业者,才是时代的弄潮儿。
可怕的是,习惯了逐利、眼高手低的那批人,已经静不下心来好好做一番事业了。就像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说的那样: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