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 exercices militaires font fureur cet été.
2023-07-07La Chine prête de l'argent aux États-Unis, où les États-Unis le dépensent-ils ?
2023-07-07
观察人士指出,这一轮的中国特区扩容,既是特区城市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解决遗留问题的重要契机
特区的扩张,对于深圳、厦门两个城市,他们仅仅是要更多的特区政策来继续发展,还是内容上有所转变,新区有新的发展内容?即使土地的扩展、劳动力的增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但从长期来看,特区的发展必须要有新内容,方式上必须要有转变。
2010年7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迎来新高潮。对于我国的老牌特区城市深圳和厦门来说,城市发展的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7月1日起,深圳特区的范围由原来的关内四区,扩展为全市六区,传统意义上的“关内”、“关外”之分,将正式成为历史。与此同时,厦门特区也由一直以来的厦门岛内范围,扩展至厦门全市六区,岛内外的巨大差异有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缩小甚至拉平。特区的扩容,意味着深圳和厦门的发展,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这一对东南沿海的双子明珠,将会绽放出更加炫目的光彩,也将对本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更好更强的带动作用。
为什么是深圳和厦门
特区城市的设立,在我国最早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之初。彼时的中国出于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的迫切需要,又因东南沿海的闽粤两省临近台湾和东南亚,且拥有大量的华侨,故在这一片沿海地区首先设置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特区城市。此后,陆续加入到这一行列中的还有从广东省分立出来的海南全省,以及今年刚刚设立的喀什经济特区。
让我们先把目光放在特区的地理位置上。深圳同香港毗邻而居,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明显的地理优势既是当初在这里设立经济特区的主要原因,也是今日特区扩容的推动因素。相对而言,汕头恰恰位于两者之间,这既是汕头的机遇,但也可看作是汕头的尴尬所在;而珠海所接壤的澳门,在城市的能级上显然无法与香港和台湾相比。
再从首批四个特区城市的发展情况来看,深圳和厦门无疑要好于另外两个特区城市。2009年,深圳和厦门GDP分别超过了820亿和1600亿,而汕头和珠海都仅仅是刚超千亿。作为同时又是我国5个计划单列市之一的深圳和厦门来说,不仅都拥有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利,两个城市的辖区也颇为相似:拥有6个市辖区,没有所辖县或县级市。更高的行政级别和经济能级,也注定了这两者将会在新一轮的特区发展中,成为当之无愧的引领者和开拓者。
特区扩容的必要性
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历史已经超过了30年。在这段不短的发展历程中,伴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圳和厦门也完成了自身的飞跃,经济总量节节攀高,社会发展进步明显。然而,在种种成绩的背后,特区经过多年发展,其面对的难题也不断展现。
例如,特区的土地日趋紧张。深圳的关内四区面积仅为395平方公里,厦门岛内的面积仅为128平方公里,对于30年前刚刚起步的特区来说,面积的问题并不是最主要的,但是经历了长达30年的发展与内外环境的变化,土地已经日益成为了特区进一步发展的限制因素。特区扩容前,厦门岛内土地资源已经非常紧张,发展空间已趋饱和。深圳特区的情况也极为相似,由于关内土地供应的连续下降,众多外资企业纷纷向北转移已经不是新闻。
此外还有特区内外的政策差别。30年来的政策差异,使得深圳人心中形成了关内是城区、关外是郊区的概念。特区内外的差异,在基础设施、市政配套以及公共服务水平等诸多方面都有明显体现。同样,厦门岛内的居民,看待岛外四区,难免会有一种城里看乡下的感觉。这些都不利于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这一轮的特区扩容,既是特区城市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解决遗留问题的重要契机。
不能仅是土地的扩展
特区扩容之后,面积大了,人口多了,可用来征用的土地和吸纳的劳动力多了,可利用的资源也多了,这是为了下一步的发展,还是仅仅为了土地?
我们应该看到,经济特区发展所遇到的一些困境,并不是仅仅依靠土地的增加就能够解决的。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包括沿海经济特区,经济的发展还往往停留在廉价劳动力支撑的初级阶段,承接港澳台的产业转移,也是以自身便宜的土地和劳动力价格来做吸引力。如前阵子沸沸扬扬的“富士康十三连跳”事件,让网友们将这种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方式冠名为“血汗工厂”模式,并大加鞭挞,如今富士康北迁几成定局。这是特区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难免要面临的困境。
特区的扩张,对于深圳、厦门两个城市,他们仅仅是要更多的特区政策来继续发展,还是内容上有所转变,新区有新的发展内容?即使土地的扩展、劳动力的增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但从长期来看,特区的发展必须要有新内容,方式上必须要有转变。
比如,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黄健忠就认为,“扩区”对于厦门来说,不仅缓解了用地和空间不足的瓶颈问题,还使得厦门产业布局和岛内产业升级、岛内外一体化开发与城乡统筹等发展规划拥有了一个全新的基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条件迅速改善,更重要的是,目前正值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谈判的关键时期,厦门再次得到中央的政策支持,无疑为厦门提供了综合性的体制支撑,有利于海西战略的实施、ECFA谈判成果的最终落实和两岸经济的加快融合。
扩容,会否拥有连锁反应
深圳、厦门两市的特区扩容已经成为现实,毫无疑问,这对两市的后续发展有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不过,如果引申开来,需要扩容的,是不是仅有深圳厦门,其他的特区城市,是不是也有着同样的诉求。如果大家的愿望都得到满足,那么众多的特区又意味着什么,一个全国满布特区的状况,是否真能起到更好的发展作用。
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深圳和厦门作为经济特区里的先行者和佼佼者,得到了宝贵的发展成果,也获得了大量的发展经验。它们需要将自身得到的经验扩大和传播出去,让更多的地方能够像特区一样,为了发展特事特办,拥有特区速度,展现特区精神。如能这样,才是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之福。毕竟,在经济的发展中,政策重要,土地重要,但人的因素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