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寻找中国
2023-07-07全国两会为啥要在3月开?
2023-07-07作者 王璞
3?15下午“人大”会召开之前,璞哥在人民大会堂偶遇总后勤部政委刘源。刘一看记者朝他追来赶紧躲。我说,刘政委,就想和您合个影,没别的意思。刘才算放心,与我拍下这张照片……
那么,刘源为什么怕记者呢?却原来他面对媒体习惯笑而不答,但今年被问及是否还有更大老虎时,笑而不语已经无法搪塞,最后憋出一句“你懂的”,成为两会热炒的话题。所以这回干脆采取“惹不起就躲”的战略,避而不战。
其实,被记者抓住话柄的大佬远不止他一个。北京由首都变“首堵”众所周知,交通部长杨传堂被问及“你家摇号摇得上么?”,他无奈表示连续三年没摇上。得,中招!
山西是反腐重灾区,记者逼问:您怎么看今年山西的反腐?王儒林回答“他们是一坨一坨的”。哇塞,这回答,雷人,肯定爆了!
看看看看,记者多可怕,一句话答不好,就成了“焦点访谈”。所以,聪明如刘源者干脆采取“笑而不答”战术,既得体又给人以高深莫测的感觉。不愧是名人之后,门里出身啊。
不过躲避也不是办法,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所以今年“两会”,刘源终于被“挤兑”出“料”……
其实,记者并不可怕,作为一个职业,“如何问话”是记者的特长,例如璞哥就曾专门在这方面下功夫,如何诱导,如何旁敲侧击,如何“刑讯逼供”,如何激将等等。总之,一旦和璞哥搭话,就会被“挖料”。
那么,不搭话呢?也照样挖!这不,刘政委见到璞哥就躲,还不是又被俺抓了个正着?不需要你搭话!哈哈!
其实,面对记者,只要了解其规律,从容应对,就会进退自如。所以,经常接受采访的朋友,一定要学一点儿应对技巧,其中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刚才璞哥一口气说出几个提问方式,归纳起来无非是“诱导”和“单刀直入”。所以,面对记者提问,要首先判断这个问题适不适合回答,然后再考虑如何回答得体。千万不要想一劳永逸,什么时候都回避。比如刘源政委,习惯性回避,一旦被逼到角落,开口就“中招”,不开口也“中招”。反倒是那些经常主动出击,面对镁光灯侃侃而谈的主儿,不会成为攻击对象。
为什么呢?因为你满足了记者的采访需求,同时又懂得攻守之道。比如朱镕基总理,他能左右话题,这个很厉害。还有前外交部长李肇星,也是个中高手。
不过,他们已是历史个案,那么今年两会谁是应对高手呢?平心而论,应该是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
“巡视组进驻中石化,您是否感到压力?”你说这个记者问题刁钻吧?回答是与不是都中招!笑而不答呢?更会给记者抓住话柄大做文章。比如说,“面对这一问题,傅成玉避而不答。”“傅成玉面对提问略显尴尬,不知如何回答”等等。这玩意儿抛出去不亚于一枚炸弹,估计连中石化的股票都会掉。不过,傅老板不愧久经沙场。他先是笑而不答,然后一句“你这问题问得”,Duang,堵住记者的嘴。
这个回答看似粗糙,其实绵里藏针。他在责怪记者,相当于说“有你这样问话的吗?”但是,责怪了对方又不让对方难看,自己又华丽丽躲过一劫,您说高不高吧?
那么接下来,面对另一个重磅炸弹呢?关于“两桶油”合并传闻,这是机密啊。他不回答就等于默认。您说他如何回答是好?傅总果然老道,以进为退,反问道:“既然是‘传闻’,你说它是真的吗?”
轻描淡写“将”了记者“一军”,您说叫记者如何是好?
面对记者提问,除了权衡利弊轻重,选择回答问题避实就虚之外,千万注意不要故意“语出惊人”。比如这次被抓住话柄炒作的某银行行长,他为了“撒娇”,说“银行是弱势群体”时,与会代表哄堂大笑,包括参加讨论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都忍禁不住笑了。
为什么呢?亲,你知道!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他撒娇撒得太夸张。
再一个,就是一定要明白记者问什么。这方面最吃亏的是人大代表申纪兰。有篇名为《看到这些,你还会黑这位老人吗?》的文章记录了这件事。
“当时记者问,选举的时候跟选民有交流吗?申纪兰的原话是,没有。我们这是靠民主选举的,你交流就不合适,不选你,你就不要去‘各’(麻烦)人。”
很显然,她误解了记者的问题,认为记者所说的“交流”,是指“拉票”甚至“贿选”。结果,她的回答引起非议,被误会她是个不称职的人大代表,只会举手投赞成票。您看,多可怕!
总之,面对记者提问,被采访对象一定要懂一点儿攻守之道。最后送大家一点“干货”:面对提问,先答重点,环环相扣,简洁明了,避重就轻,面面俱到。
如此,则面对再刁钻的记者提问都能吼得住,不战则已,一战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