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一泡尿,照照香港同胞和我们自己
2023-07-07阅兵进行时,倾听海外媒体声音—— 中国向世界展示自信强大和平
2023-07-07《侨报网》——2015年7月15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万里(1916年12月1日-2015年7月15日),幼名秀峰,训名万明礼,山东东平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共元老,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万里曾先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要职。
BBC——中共建政元老中的最长寿者
万里去世的消息首先是由万里之子万伯翱向澎湃新闻透露的。央视、新华社等中共官方媒体在三个多小时后正式公布了消息。1993年万里退休。他坚持“不问事、不管事、不惹事”的“三不”原则,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万里之子万伯翱在接受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刘畅的专访时,谈到万里与邓小平之间的感情时说:“父亲从入党开始,便长期追随邓小平,成为邓的得力干将。父亲跟邓小平一起工作学到了很多东西:果断、坚定、看事物的敏锐眼光、处理事务的辩证方法等等;而邓小平之所以信任父亲,也因为危急时刻,父亲都能够扛得住,出色完成任务。”
《南华早报》——要吃米,找万里
四川和安徽被认为是揭开中国农村改革序幕的两个省份,因此当时流传着“要吃米,找万里;要吃粮,找紫阳”的说法。原因是粉碎“四人帮”之后,担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参与带头打响农村改革第一炮,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赋予农民生产自主权。后来万里调任中央,主管全国农村改革,将家庭联产承保责任制在全国推广。万里逝世的消息由澎湃新闻率先报道,这在报道内地高官去世的领域中极为罕见。通常高级别官员,尤其是国家级高官的去世的消息,都是由官方通讯社新华社首先发布。万里之子万伯翱曾经表示,万里和国家主席习近平父亲习仲勋十分交好,友情深厚。
财新网——元老万里99岁辞世 促改革兴法制功勋卓著
1977年6月,万里调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安徽省委副秘书长的吴象当年协助万里在安徽推动农村改革。吴象说:“正是安徽农村极度贫困的现状,让万里选择了一条铤而走险的路。”在他的强力推动下,包产到户于1978年底在安徽最穷的凤阳县小岗村正式实施,最终邓小平表态力排众议,帮助万里完成了改革。万里被公认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先锋。万伯翱回忆,父亲不止一次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对我来说,不问事、不管事、不惹事,就是对当权责任领导的有力支持。”万里给自己做了三条具体规定:不参加剪彩、奠基等公务活动;不再担任名誉职务;不写序言不题词。
澎湃网——万里家风:严禁家人打着自己旗号晋升调动
在老百姓的想象中,万里被打倒时,其家人也跟着他吃了不少的苦头,现在万里已荣升副总理了,其家人也应该享受一下待遇,谁知,万里对他们的要求比过去更严厉。不仅规定了他们前往中南海的看望时间,而且还规定无论何时、无论何人,都不允许打着他的旗号办私事,特别是个人职务晋升、工作调动,具体细节还有不准用他的红色电话机打电话,不准公车私用等。自万里当了副总理后对家庭的禁令就更多了。不过也有破例的情况。林彪集团成员邱会作的儿子邱鲁光,在部队表现不错,因邱会作出了问题,部队马上让他复员。但北京方面不敢接受,导致邱鲁光无法上户口,更无法安排工作。邱鲁光找到万仲翔诉说他的困境,并将写给万里的信让万仲翔转交。万仲翔斗胆冲破禁令向万里反映了情况,并递上求援信。没想到万里看完信后很快就批示让下面解决,还说:“父亲就是父亲,儿子就是儿子,共产党哪能搞”株连”那一套。”有关部门接到万里批示后,很快就为邱鲁光办理了入京户口手续并安排了适当工作。
网友评论——
刘胜军改革V:【“改革闯将”万里:《人民日报》是公共汽车】万里:“不要管它(《人民日报》) 怎么讲,我们该咋办还咋办;@人民日报 是“公共汽车”,谁的话它都可登,我们不能听他们的,我们已经实行的政策不能变!生产上不去农民饿肚子,是找你们县委,还是找《人民日报》?《人民日报》能管你们吃饭吗?”
网络广告运营新模式创始人:【万里是有担当的改革家】“要吃米,找万里”,六个简单的字符,后面却有意识形态和人事的双重较量,有利益的纠葛,万里本人,要有对民众负责的精神,强烈的担当意识,并以巧妙的政治智慧,化解意识形态阻力,打破“左”的思想 –呼唤更多的改革官员主事、谋事、做事、办事。
钱钢V:万里:“我国政治体制上的一个重要弊病,就是领导权力过分集中,决策制度不健全。”;“领导者要尊重人们充分发表意见的民主权利,不要害怕别人讲不同意见的话,甚至讲反对自己的话"。
党人碑 V:【安徽粮食产量数据】76年为1684.2万吨,此后年份产量和增幅:77,1500.5,-10.1;78,1482.6,-1.2; 79,1609.6,8.6; 80,1453.9,-9.7。76年安徽人口4559万人均产量370公斤,人口4893万人均297公斤。资料来源:1999年中国统计出版社《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